來源:新華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更正、刪除。
來源網址:https://xh.xhby.net/pad/con/202510/15/content_1492912.html
精彩觀點摘登:

□ 新華日報記者 許 愿
跨越山海,攜手同行。昔日“養在深閨”的青海土特產,正跨越關山阻隔,源源不斷“飛”上東部城市的餐桌。一條以“消費”為引擎,連接牧場與廚房、高原與江南的產業振興之路,正托起萬千農牧戶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一個平臺,聯通東西市場
紅枸杞、黑枸杞、牦牛肉干、青稞產品……在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琳瑯滿目的高原特產讓人目不暇接。交易中心電商運營總監李積鑫化身“高原導覽員”熱情介紹,“這些都是我們青海的‘寶貝’,品質純正,很多都‘飛’到了江蘇餐桌。”
2020年5月,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和江蘇省新立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建聯營的農副產品在線交易平臺——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在海東市建立。交易中心成立以來,整合全省優質農林牧產品資源,上線運行“西部優選”數字交易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免費的電商平臺運營、農產品市場推介、銷售渠道對接等服務,現已聚集青海優質企業3000余家,累計上線青海特色農產品超2.8萬件。
“光賣不行,還得保真!”李積鑫用手機掃描冬蟲夏草包裝上的二維碼,“嘀”一聲,蟲草的“身份證”躍然屏上——產地、檢測報告一應俱全。這背后,是江蘇技術團隊打造的國內首個“蟲草AI鑒真平臺”,讓每一份青海特產“有據可查、有源可溯”。而在智慧物聯網大屏幕,不僅可以看到屠宰量、檢疫合格率等數據,甚至還能監測到遠在牧場的牦牛活動狀態。
不只技術,更有市場的深度鏈接。“你看,這是我們‘西部優選’平臺的實時數據大屏,哪些產品賣得好、賣到哪里,一目了然。”李積鑫指向一層樓高的顯示屏,“你們來得正好,江蘇消費者的累計消費額剛剛突破9億元!”記者看到,平臺總銷售額已超15億元,江蘇穩居“榜一大哥”。
“前不久,我們還在南京、無錫、鎮江設立了‘西部優選’提貨點,讓青海特產離江蘇人越來越近。”李積鑫補充道,交易中心股東新立訊科技集團還與鹽城共同投資建成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打造“東部優品”平臺,推動“西產入東、東產西送”。
一個產業園,孵化產業希望
在青海博業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忙碌地分割、打包牦牛肉。“入駐園區后,變化太大了,我們能‘輕裝上陣’,專心搞生產和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張洪智感慨道,“以前我們企業就像一個小作坊,租別人的廠房,規模有限。”自2023年入駐湟源縣的鄉村振興產業孵化園以來,當地在物流補貼、廠房設備等都給予企業極大的支持,生產規模大幅擴大。
“每年我們都去南京參加展銷會,江蘇來的援青干部幫我們對接大型商超和便利店系統,企業銷售額穩步增長。”同在園區的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史延軍告訴記者,公司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江蘇市場占比達到20%—30%。“從物流補貼到銷售渠道,江蘇的幫扶實實在在。”
湟源縣農業農村局有關人士介紹,湟源縣政府通過東西部協作資金、銜接資金整合建設湟源縣鄉村振興產業孵化園,共建設6棟標準化廠房,引進6家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將農產品銷售到東部地區。除了鄉村振興產業孵化園,當地還依托東西部協作資金注冊成立“日月臻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目前已吸引19家當地企業入駐,線上線下融合實現銷售收入170萬元。湟源縣出臺《消費物流補貼實施方案》,利用協作資金對企業物流費用和銷售額予以補助,今年已為7家企業補助物流費49萬元,銷往東部地區的農副產品總額達1710萬元。
一片菜園,直供港澳市場
在青海互助縣供港蔬菜基地,成片的覆膜田塊在陽光下泛著銀光。十多名務工人員正彎腰移栽菜苗,動作嫻熟。“我們這兒涼快、沒污染、蟲子少,菜長得實在。”一位大姐笑著說,“這些菜坐上‘特快專列’,兩天就能抵達港澳同胞的餐桌上。”
互助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人員李有全指著一茬茬水靈靈的羽衣甘藍如數家珍,“這里種植蔬菜優勢可不少,氣候冷涼,適合蔬菜夏季錯峰上市;水土干凈,蔬菜品質高、口感好。”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這么好的蔬菜,怎么賣出去、賣上好價錢,成了大難題。來自江蘇的“隊友”——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及時伸出援手。2017年,無錫市高新區(新吳區)與互助縣建立對口協作關系,以冷涼蔬菜產業為突破口,為群眾打通了一條“家門口”的致富路。
從無錫高新區(新吳區)來互助掛職的互助縣委常委、副縣長謝振勝告訴記者,依托互助縣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蔬菜產業基礎,充分發揮新吳區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優勢,積極探索“項目聯建、技術聯合、推介聯動”的冷涼蔬菜發展模式。2022年以來,互助縣累計投入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1800萬元,建設蔬菜保鮮庫、移栽機、噴滴灌等配套基礎設施,使互助縣的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全縣供港澳蔬菜基地由原來的1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3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實現產值超1億元,帶動農戶就業30萬人次,勞務收入達3000萬元。
從高原到江南,從牧場到餐桌,蘇青協作的故事,仍在青山綠水間不斷續寫。這不僅僅是一條商品的流通之路,更是一條共同發展的希望之路。